如何理解 BPM 與節拍器標示
節拍器/BPM 的定義
節拍器最基本的功能定義是:發出可以精準設定速度的規律頻率。
以將每分鐘 (Per Minute) 的時長,均等劃分為指定的次數 (Beats),來做為單位,也就是縮寫 BPM (Beats Per Minute) 代表的意思。例如將每分鐘的時長均等劃分為 60 個次數,就是 60 BPM,也就等於是每秒鐘的頻率——沒有節拍器的時候看著秒針跳動可以得到 60 BPM的速度。劃分為 120 次就是半秒,劃分為 180 次就是三分之一秒。
因此我們得知將每分鐘劃分越多的頻次,數字就越大,也就代表越快的速度。這種頻率單位在人體機能的心律測定上也會用到——人處於靜止狀態時,正常心跳大多維持在每分鐘 60 至 100 次,也就是 60 至 100 BPM。跑完兩圈大安公園後,可能會上升至 150 BPM,熟睡時可能會降至 40 BPM。
理解節拍器指示

排版好像還是有點混亂,那麼好好的排一下,把話好好說:
囉唆了點,一樣來個縮寫:

再回顧一下原本節拍器指示極簡的模樣,發現右邊的數字 60 就是 BPM 很容易聯想,左邊的音符則補上一個 as a Beat 的概念,並且注意兩邊的 Beat 是同樣的,即可理解完成。

設定節拍器
![]() |
這些音符只是用來對應節拍器的「一下」(BPM的B) |
所以左邊的這個音符既然只是用來 as a Beat,就只關係到你的演奏對應(配合)節拍器的方式,和節拍器本身(app或機器)的設定基本上沒有關係,和拍號也沒有關係。
![]() |
框框裡的那個音符圖示 |
為了省卻這個麻煩和節約資源,這些沒有其他設定項的節拍器可以很好的切合需求:Google搜尋欄小工具、好和弦的不囉唆節拍器、有些數位鋼琴附贈的、有些使用電力沒有液晶螢幕的基本款節拍器。它們就和 BPM 這個概念一樣的簡潔——不含有拍號、拍點重音、切分等等意義。
![]() |
光有數字還不夠
像這首蕭邦夜曲樂譜上節拍器指示的附點2分音符,有些節拍器上大概找不到,也沒必要有。所以我們不要白忙,簡單的維持預設即可。
附點2分音符在這首曲子,就相當於一整個小節的長度,所以節拍器響1下,要彈完1個小節:
(不完全小節先不計,以下同)
那麼以同樣這個片段為例,假設節拍器指示左邊的音符變成4分音符的話,就是節拍器響1下,彈完1個4分音符。1小節有3個4分音符,所以1小節3下:
兩種節拍器指示都是 60 BPM,也就是每秒鐘的速度。這時候聰明的你應該已經發現,節拍器指示左邊的音符從附點2分音符變成4分音符,演奏時間就從1小節1秒,變成了1小節3秒。相差3倍的長度,也就是3倍的慢。節拍器設定一樣的 BPM 數字,速度卻可以相差到倍數,所以如果看錯左邊的音符,弄錯速度的差異是以倍數計算的。
彈奏一樣的片段,節拍器指示左邊的音符是附點2分音符時,4秒即可彈完;節拍器指示左邊的音符是4分音符時,12秒才可彈完。節拍器指示右邊的數字一樣之下,左邊的音符越短,花費的時間越長。
而以 60 BPM對應附點2分音符,和以 180 BPM對應4分音符,聽起來會是完全一樣的速度,一樣1小節費時1秒:
所以如果光只有 BPM 的數字,有時候是不太足以正確的描述樂曲速度的,因為還需要知道這個速度對應的單位是多長的音符,尤其如果是複拍子的情況更是如此。
最後,如果想搞清楚自己是不是搞清楚了,試著回答這個出自某學年度大學音樂術科考試樂理題目卷中的經典考題:
是的,這個部落格就是這麼充實。對答案請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