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就可以彈出來,是不是天才?鋼琴譜的視奏重要嗎?

很多影劇作品裡面,都會有這種形象的音樂天才—只要聽過不需要樂譜就可以彈。你的身邊、你的小朋友、或是你自己,是否是這樣的演奏者呢?這真的是天才的表現嗎?聽奏能力強是不是就不需要樂譜了呢?😎

簡單的來說,音樂作品是藝術作品,擁有實質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是敘述人、事、景、物,或是氣氛、情緒、概念等等。

想像這些內容採用一種獨特的語言表述,這個語言就是音符,記錄了音高、節奏的五線譜上的音符。樂曲是使用這種語言創作的藝術作品,樂理是使用這種語言記載的知識理論,樂譜則是這種語言的文字。

所有語言的接收都有「聽」的形式及「讀」的形式,音樂也不例外,聽的形式大家都很熟悉;讀的形式就是讀樂譜了。為什麼我們不會想光用聽的學習一種語言或是欣賞一部文學作品呢?

首先是效率問題,在熟悉的語言下,想要接收一段訊息,相比「閱讀」和「聽」來說,「閱讀」總是比較有效率。

這在生活中很容易得到印證,例如聽語音點選和直接螢幕點選的差別。或者試著直接閱讀這段文字,及聆聽這段文字的朗讀再複誦,這兩者的效率差異,就可大致類比視奏和聽奏的差別。一首全新的曲子,拿到譜的當下直接開始視奏及練習,已經省下了聽曲子再背誦的時間。

而這在實際執行時卻不如預期的原因在於,前提是「這個語言你必須聽、讀都已經熟悉」。

所以若對閱讀樂譜語言這個技能還不熟悉,很容易覺得聽過記下會比較快,如果曲子又很短小、或是在生活中已耳熟能詳,就更容易加強這樣的錯覺。

會打破這種錯覺的情況,也就是下一個需要視譜的原因—記憶極限,這時候也就是學習者可能會遇到的學琴第一個瓶頸,有的人死撐,有的人放棄,兩種都不太妙。

初學時不到1分鐘的曲子,加上裡面重複23次的主題,很有可能實際需要記憶的長度只有4-8小節簡單的旋律,甚至雙手各只有單音穿插少許和聲、伴奏聲部,總共還只有三個和弦來回切換。

這樣簡單的結構下,視譜(不熟悉的技能)要花費的時間,比直接記下這首小曲子的旋律及按鍵位置(本能)的時間長的多。

所以基於本能,學習者容易傾向直接記下旋律、鍵盤位置,畢竟能夠及早演奏出完整曲子的吸引力是多麼的大。

這樣快速「練好」的方式,如果指導者沒有適當的指引,以正確的視譜方式導正;或為了營造教學進度快速的假象,反而加以鼓勵強化,持續讓學生以這樣子錯誤的聽奏記憶、鍵盤記憶的方式,做為接收曲子主要的方式,一段時間後,學生手指的靈活和掌控程度提升了,讀譜視奏的能力卻仍原地踏步。

乍看進度快速,但當接觸的曲子結構越趨龐大、和聲越趨複雜,也有了較多音樂性表現的空間時,貧弱的視譜能力使學習者須將精力花費在記憶旋律、和聲、鍵盤位置,無力再去進行音樂性方面的處理。

再接下來曲子更複雜時,就連將曲子本身音符彈出都應付不暇,這時候,放棄的早晚,就視學習者的記憶能力極限,及對死記重複的痛苦耐受度而定了。

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狀況,有些學習者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會拿出求生本能培養出少許的視譜能力。但是,既然知道遲早需要視譜的拯救,何不一開始就讀讀這篇《只要不做這3件事情,視譜就會變厲害!》,以正確的方式練習視譜呢?

如果你不想光用聽的學習日文、準備物理考試、欣賞整本《戰爭與和平》,你學習音樂時當然就需要有好的視譜能力,而且最好是母語級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 Kate 鋼琴教學

如何理解 BPM 與節拍器標示

為什麼彈給老師聽的時候總是沒有自己練的時候好?

我的相片
Kate
台北鋼琴教學中